乡村教育研究论文范文7篇

教育论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4-30 20:10:31 热度:0°C

乡村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一篇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M村位于江西省某乡最东南端,群山绵延,山高路陡,植被覆盖较好,去往该村的惟一公路正在修建,目前交通还较为落后,从县城火车站到该村所在的乡镇中心需坐2小时30分钟的乡间客车,到达该村还需1小时40分钟的车程。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油茶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在收集该村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以实地研究的方式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进一步调查该村的教育现状。将M村的230户居民以户为单位对其编号,从中随机选取30户作为样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这30户的户主进行了走访,了解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其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同时调查了该村唯一的村小学。之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期知晓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并对今后农村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借鉴。

二、研究发现

就教育水平来说,该村40岁至59岁的被访者的教育水平基本处于小学及以下水平,4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达到了初中水平。文盲也有一些,主要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子女基本完成或将完成义务教育,少数大学毕业或在读,总体看子女的教育水平比其父辈高。结合访谈得出:

(一)义务教育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

在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特别是20_年以来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使得义务教育由家庭缴费逐渐演变为国家财政承担,调动了农村家庭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渐名副其实让村民受益匪浅。访谈发现,大多数家庭都支持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仅有两例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外出务工,其余都已完成或将完成义务教育。如,村民李某(中年女性,上个世纪末从邻村嫁到该村)说,她和丈夫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和孩子,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于自己家中种植的几亩棉花和几亩蔬菜;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中心小学上五年级,女儿在本村读三年级,学杂费全免,目前只需交纳少量的书本费。当谈起国家的教育免费政策时,父母和孩子都脸带笑容,连说政策好,两免政策让他们受惠不少。村民杨某(男性,60多岁,小学文化,收入以种田为主,共有13亩地,主要为花生和水稻)对于子女教育也大为认同。他有三个子女,大女儿小学毕业,嫁给本村的一位村民多年,下有一女,在本村读学前班。二女儿初中毕业多年,去年嫁到邻村。三儿子先后就读南昌大学,同济大学,并于去年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广州。这些年家庭的全部收入都用于了三儿子的教育费用,但是通过谈话,发现老人不后悔供儿子读书,他仍然坚信知识是农村子弟改变命运的较好出路。

(二)教育投入与教育期望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没有刻意区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农村家长好像也并不在意这点。当问及女孩的教育时,大多数父母表示,“只要孩子有能力上就支持,不会因为是女孩就减少对她的教育投入。”M村小学肖老师也证实,“现在很多家长都认识到了女孩也需要有文化,一般不会强迫女孩辍学,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李某是M村的一名中年女性,初中文化,有一儿三女。小儿子在7公里外的中学上初一,住宿,一周回家一次,来回学校骑自行车。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读大学,以后从事与电脑相关的工作;大女儿24岁,就读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女儿初中毕业后,自己不想读书辍学外出打工,去年已经结婚,三女儿现在读高中,成绩还不错。当我们问及有关三女儿的继续教育时,她说如果三女儿自己想继续读书的话,家里会支持。可见,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农民观念的转变,对子女教育的性别偏见已不明显,尤其是对一儿一女家庭或独女家庭。

(三)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学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

虽然全村的义务教育贯彻基本到位,但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一方面,该村现只有一所公立小学,内仅设一个学前班和一至三年级各一个班。学生到了四年级时需要到20里外的乡中心小学就读,这对于10岁左右的小孩来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家庭都有超生现象,随着这些超生儿童入学年龄的到来,村内小学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教师和教室不足导致小孩不能正常入学。每年八九月招生时,很多家长都多次到学校要求自己的子女入学,但是由于只有一个学前班,所以得到顺利入学的愿望较难实现。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孩子到了五、六岁仍然在家玩耍而不能入学的情景。村民杨光和黄某是一对夫妇,初中文化;丈夫在外打工,逢年过节回家;妻子在家务农,照顾子女和老人。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女儿今年9岁才读一年级,儿子5岁也没去上学前班。由于入学晚,孩子养成了在家只顾玩耍而无心读书的坏习惯。杨妻对子女的未来深感担忧。这些现象表明该村小孩的入学和升学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四)教师专业素质偏低且课时难以保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但调查发现,M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及辅导。M村小学现有教师8名,学前班教师为本村多年前的一名高考落榜生。一至三年级的教师都是前几年自己出三万块钱由民办转为公办的,而且年龄结构偏大,除一名教师30多岁,其余老师都年近50或以上岁数的人了。他们大部分是由xxx时期懂点文化的知识青年发展而来,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教育。常常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开展教学,教法相对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较窄等。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和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这些老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经费有限,他们也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听课学习。此外,这些教师几乎都是包班任教,即两个教师承担所带班级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科目的教学工作,剩下的一名教师作为补充。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工作压力都很大,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由于教师大都处在半农半教或半商半教的状态。农忙的时候学校都会放假,必然会压缩学时,而家长一般也乐意孩子放假能够回家帮忙。这样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五)教学设备落后且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

笔者在参观M村小学校园时,发现教学设施十分缺乏,已经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比如,学校没有电铃,上下课都是老师轮流敲打挂在一个铁架子上的大铁钟。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和体育老师,学生上音乐课时基本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学校除了几件破旧的乐器外,没有任何较好的音乐设备,现有一台录音机是一名老师从家里带来的。学生上体育课基本是自己玩,或是教师提供一个篮球,一、二十个学生抢着乱玩。这样的设施使不少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学校目前没有一台电脑,老师也不懂什么是多媒体教学,这种信息化的落后导致教师的教学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安于现状,工作没有创新。在这种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经严重阻碍农村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无从谈起。

(六)受教育情况日益出现两极分化

调查中发现该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辍学在家务农或出外打工的基本都达到了初中毕业,但是这些人一旦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了。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想/不愿读书,成绩不足于再升学或者受到外面的诱惑而无心学习,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的意思,此外也不再接受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父母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信息不太了解,对职业教育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职业教育不是大学,要上就上大学,大学都没意思,还不如干脆不上。而那些读到高中的孩子,目前还无一例辍学,都会选择考取大学。就算一次落榜,基本都会选择复读,以求来年考取大学。村小学周校长告诉笔者,20_年该村有4名高中生高考,除一名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外,另外三名落榜生都选择了复读,并于次年全部考上本科院校,更有一人创造了该村纪录,考上了重点大学。这种在教育追求上的两极分化,势必影响将来该村村民之间社会经济状况的分化。

三、小结与建议

总体来看,该村义务教育状况较好,但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缺乏、教师素质的偏低、村民信息的闭塞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教育已经摆上了国家、社会以及农村每一个人的议事日程。于国于民,农村教育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与优化学科设置

首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优化农村学校的布局,使学龄儿童都能够实现就近入学或灵活上学。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是农村教育存在多年的问题,相对于城镇教育投入与农村教育需求,农村教育投入力度非常不够。以北京市为例,20_年以前,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办学经费各占政府教育支出的20%和80%,20_年以后,为兑现“向郊区倾斜”的承诺,两者的办学经费均衡至各50%,然而我国农业人口仍然是多数。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20_年中国青少年人口详数”调查研究显示,全国初中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为万人,农村学生占,而农村初中教育经费占全国初中教育经费的比例为,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还不考虑城乡本身对其辖内学校的投入差距。除了财政投入,也要创造条件鼓励家庭和社会投入到农村教育当中去,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改善当前的农村教学环境。其次,要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农村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外语课程的设置不能缺少,但外语考核无需作为一项国家通关的核心制度设置。同时,兴趣教育和培养也不可或缺,这样做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备向社会上层流动的能力。此外,教材制定要因地制宜,增添有关农村方面的素材,突出农村农业特色,使其将来留在农村时能够较好地为农村农业发展服务。

(二)创造条件,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良好的教师资源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石,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到农村从教,充实年轻教员,招收大学毕业生回村任教,改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改变一名教师同时兼职多门学科教学的现象,使教师教学专业化;再一方面,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尽早实现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工资地区一体化,改变目前部分农村教师半耕半教、半商半教的现状,使其把全部精力用于教学。此外,要优化教师队伍的补充与退出机制,对于优秀的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更优的待遇,对于考核欠佳的要适时将其辞退。

(三)转变观念,因情制宜加强职业教育

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初中辍学生来自农村,每年约有上百万农村辍学学生流动到大城市就业。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一技之长,他们的就业多数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因而,要积极改变村民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加大宣传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让其有提高职业技能的机会。对于那些不想流动到城镇的农后代,要使他们认识到,务农也需要文化,科技种田才是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实际和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新时期村民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的教育发展更加合理化,新农村的建设才会更有希望。教育是科技发展,国家强盛,民众富裕的关键。离开了教育,我们的中国梦将无从谈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是空中楼阁。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大好时期下,付诸实干,农村教育将获得新一轮的发展。

乡村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二篇

一、经济环境的的影响

生活中“唯经济决定论”和“经济至上论”的“金钱大潮”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最后一块洁净的校园圣地,学生从大人中间,广播电视上,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到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残酷性,通过身边打工致富的实例,到处都泛滥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时刻在蚕食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失去了学习动力,教师再努力也很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身边形形色色的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已在很大程度上浸蚀了农村子弟一度引以自豪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信念,一些学生亦以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学习,已把它当着了负担,到学校就是混日子,完成父母给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二、家庭教育是提高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大“瓶颈”

众所周知,家庭是儿童早期的学校,父母是儿童最早的启蒙教师,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指出:“教育的基础是在五岁以前打下的。”这说明了父母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性。

但现在很多农村家长或因自身文化素质低,不能承担教育辅导孩子的任务,或因家庭负担重,无暇问及子女的学习情况,甚至有的家长打牌赌博,不愿顾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此种种,也大大制约着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代人才培育需求

转变地方领导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必须提高地方领导对教育的认识,强化政府行为,为学校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要做到如此,我以为应把教育教学绩效作为地方领导的一项政绩来考核,让广大地方领导真正把教育重视起来。

转变校长的领导观念。

李岚清曾指出“要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关键是校长和教师。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就是,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就能吸引一大批孩子来读书”农村中学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一个具有现代人才培育意识的好校长。

一个好校长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优良品质:⑴思想素质要正,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组织观念,法制观念等。

⑵要有知识水平,还不行有实践能力,同时还有现代意识。

⑶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二)协调社会、家庭、学校关系共同承担培养教育责任

社会、家庭、学校教育都是孩子学习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那些认为把孩子打发到学校就可万事大吉的家长的意识显然是不对的`,但社会环境的健康纯正气息也不容忽视。

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有章可循。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如前所述,农村中学的先天不足使农村学生的“营养”严重脱节,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要我们的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不能坐以待毙。

要解决后一问题,实际上有许多学校已探索了许多有益的途径。

在农村中学可根据本地情况,添置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很多的不足,国家也在不断的开始加以重视。

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要达到真正的教育均衡还任重道远。

我们要面对现实,努力挑战未来。

乡村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三篇

浅析农村幼儿教育策略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地区幼儿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应当关注农村幼儿的发展和教育。众所周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幼儿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但是,在目前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水平和质量,是笔者近来比较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问题;策略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农村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许多生活在农村的幼儿开始陆续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发展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对于个体终身发展,国民教育质量与全民素质的整体提升,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乃至我国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价值。本文就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水平的策略。

1.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农村幼儿园数量急剧增加。

家庭规模的缩小,幼儿教育利润的刺激,家长对幼儿教育要求的提高,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成为幼儿园数量增加的诱因。20_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和,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可见,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并逐渐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幼儿园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许多隐患,如各级地方政府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对民办幼儿园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如办园资格审定、教师编制及资格审定、校园防护安全设施、食品卫生安全等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布局不合理。

现有农村幼儿园的布局不利于幼儿就近入园和家长的接送,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均衡公平推进。由于乡镇政府对幼儿教育缺乏重视,对幼儿园缺乏整体规划;即使有规划,也难以在市场化方式办园过程中加以实现,这是不同社会力量竞争的结果。民办幼儿园往往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在选址时常常会考虑生源、办园成本、管理等各种因素,导致在优势区域重复设点,弱势区域可能留下空白。从个体角度选址是合理的,但从全局出发就产生了随意性和不合理性,这是市场化办园不可避免的缺陷。

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并且在20_年,我国首次提出幼儿教育xxx按成本合理收费xxx,即按每一个幼儿园的实际合理需求核定成本的收费管理办法,但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依然不足。幼儿园的正常开支(教师工资、设备添置等)主要依靠收费解决。幼儿园软硬件配置较差,具体表现:①校舍、活动场地狭小。农村幼儿园相当部分教室的采光、通风条件都达不到要求。②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大部分民办幼儿园都只是配备简易的活动器具,甚至几乎没有。大部分幼儿园设施、设备配置仅停留在办园时配置的水平上。③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幼儿园教师中,取得从业的合格学历(中专及以上幼师专业毕业)教师的比例不高,少数只是初中毕业,并且具有初中学历或职(普)高学历的农村幼儿教师80%以上是在农村民办小型幼儿园。④教师进修、培训缺乏,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由于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知识层面得不到拓展,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没有良好的师资保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便失去了智力的支持。⑤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幼儿园因建园时间短,很少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幼儿教育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些民办幼儿园连基本的教学常规都没有确立。

2.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对策

制定和调整农村幼儿园布局规划。

按xxx一村一园xxx甚至xxx多村一园xxx的要求规划布局,规范教育市场,加强未经审批幼儿园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办园。对未经审批的幼儿园根据情况分别对待:对具备办园条件且符合布局规划的抓紧审批;对具备条件或已经审批但不符合布局规划的说明解释,劝其撤销;对符合布局规划但不具备办园条件的,积极主动帮助其创造条件;对既不符合布局规划,又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

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注重身教,在对待工作、同事、家长及幼儿时要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新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首先提高幼教老师的准入门槛。幼教老师的专业知识面应该适当拓宽,增加心理学、医学等知识,使心理学能力与专业技能并重,注重教育问题、健康指导,智力筛查、心理问题等知识的学习,使幼儿心理培养的师资更为专业化。

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幼儿的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动作的内化和新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所以,幼儿的教育重点应该在于创设参与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和实践。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使幼儿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亲身体验,可获得感性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用浅显的道理,丰富多彩的活动,可逐步培养幼儿讲礼貌、乐于助人等优良品格,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推进幼儿园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主动帮助其创造条件和外部环境,如给予资金筹措上的帮助、有选择的财政补助或以奖代补、减免有关税费、土建使用上的支持等,包括园舍用地、园舍设备、人员素质及待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实施情况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力求建立一支高素质、数量足够的幼儿教师队伍。园长、教师应具有规定的学历,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和职称,允许并鼓励教师参加职称评审。幼儿园要根据职称确定工资等级,建立幼儿园教师年度考评制度,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建立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出台相应的实施计划和细则,要把教师参与进修培训与对幼儿园考核、定级、评估挂钩。

参考文献:

[1]杨丽丽.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思考[M].安徽文学,20_,(11).

[2]刘旭.关于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讨论[M].实践与探索.

[3]张敏梅.当前幼儿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M].教育时空.

[4]金遂,陈彩堂,罗如抱.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M].管理方略.

[5]黄晓彬.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如何走出困境[M].教育发展研究,20_,(12)B.

乡村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四篇

《农村教育与农村失学现象研究》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基础教育在经费投入、课程改革、教师待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努力,但当前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不少的农村儿童依然面临失学。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失学儿童,基础教育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入学、升学率低,退学、辍学率高

突出表现为农村失学儿童多、初中入学率低,并且很多学生中途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退学、辍学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义务教育期间大部分在校费用由国家支出,但是部分家庭还是无法承担额外的开支。

2、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缺乏

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学校,孩子们无学可上。即使有,条件也非常落后,山路崎岖,路途遥远,孩子们年龄较小,就放弃了求学的机会。

从师资力量来说:(1)教师分布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要求调出,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2)教师素质偏低。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大部分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很多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教法陈旧。(3)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老教师陆续退休,新教师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任教,造成学生因为没有老师而被迫失学。(4)教师专业不对口。特别是农村中有些学校,课程是按规定开设了,但一个教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数学老师,同时还教授英语、体育、音乐等。

3、领导干部不够重视

某些领导目光短浅、不负责任,这是教育落后的直接原因。为了政绩,他们只愿抓花力少、见效快的部门。对于教育,却是“次次强调,次次忽略”,永远只是发言稿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实际操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

4、人们的观念代代影响,不易改变

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成了暴发户、企业家。不少家长受到诱惑,纷纷让子女退学赚钱。子女也受到诱惑放弃学业。在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教育落后”的现象并不少见。如算得上全国首先富起来的温州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在全省十个地市中却倒数第一。

二、农村失学儿童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现状

据统计,累计到1992年,我国共有失学儿童亿。根据小学入学率的统计资料,仅1995年一年全国就有万小学学龄儿童没有入学。在已入学的学生中,还会有的人中途流失。小学毕业的学生有继续升入初中,在这部分人中,又有的学生辍学。留下来坚持到毕业的学生只有有机会入高中学习,还不到初中毕业生的50%。

这些失学儿童中还存在两个鲜明的特征:

1、性别差异明显:在很多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经济状况本来就困难的情况下,家人一般会让男生继续接受教育,而让女生在家等着嫁人或者外出打工挣钱。

2、地区差异显著: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失学学生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那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北、西南地区,失学现象更加严重。

(二)原因

1、生活贫困,经济困难;很多家庭和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其贫困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2、补充家庭劳动力;在贫困地区,劳动力在家庭中非常重要。在温饱都困难的情况下,贫困地区的孩子去上学是种奢侈。并且部分家长认为反正坚持完了初中还是一样出去打工,又何必花多余的钱。

3、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读书;如:学校太远,教学条件差,自己不愿意上学,家长不重视等。很多偏远山区没有像样的学校,孩子走几个小时上学并且也没有像样的教材和学习工具。

4、因疾病或残疾失学;走山路,请家教,自学等不能实现,就这样身体垮了,知识也没有了。

5、农村儿童本身受教育观念不强;受教育观念不强,或者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更让家长觉得读书没有希望而过早辍学外出打工。

我们在电视上看见的偏远农村学生为了上学克服重重困难,那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我们没有看见的各种失学现象。

农村儿童无法正常上学,就是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无法顺利进行,那么哪里还有促进农村发展的动力呢。

三、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要像抓“义务教育达标”一样,抓好农村学校的改造工作。我们应当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方案。

2、完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待遇是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决定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水平质量的核心因素。

(1)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提高教师质量。对在艰苦、贫困地区乡村长期任教并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

(2)鼓励教师接受培训,作为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处在信息相对滞后的农村,知识的更新更加缓慢。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再教育尤为重要。

(3)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减少农村儿童失学、辍学现象的发生。

四、解决农村儿童失学对策

1、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确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状况,应该继续大力推行。

2、严厉禁止学校乱收费;部分农村学校学杂费名目繁多,这样对本身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并且严重违反了我国教育准则。

3、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可以间接改善很多学生经济状况,减少失学。

4、国家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号召社会各界企业等进行捐助;虽然希望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它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为政策发挥效能提供缓冲。

5、以上都不是最根本的方法。要做到永远不失学,就必须扶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使自身经济发展起来,才会永无失学之忧。

五、结论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失学儿童较多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形成也是长期性的。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是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下,更多且更加有效的措施将被实施,终有一天会实现目标。从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礼群主编,《1996 年—20_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年。

[2] 邬沧萍主编,《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最新人口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年。

[3] 朱国宏,《经济改革中的人口质量问题——“流失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人口学刊》,1993年第2期。

[4] 朱宏,《关于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思考》,《当代人口》,1995年第1期。

[5] 国家xxx编,《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1993年、1996年。

[6] xxx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7] 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199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8] 陈惠方著,《中国希望工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年。

乡村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五篇

小班化分组课堂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研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教学观念得到转变。

小班化分组课堂使教师更虚心求教,认真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开始更重视教法研究,更重视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抓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能否紧扣教学要求上出有质量的课,能否在学生中取得较好反馈,这是至关重要的。

小班化教学实验为教师成材创造了条件,在这片“试验地”里,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一、六个环节教学模式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关键

根据“小班化分组课堂”,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着眼于“学”、服务于“学”———为了学;落实于“学”,使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中解放学习力———学会学、善于学、乐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学的角度,积极推进课改,创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1.目标导学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构中,应重点把握三维目标,力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统一。

导入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

可以是以旧导新、以新导新,也可以是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导入教学目标。

导入的思维模式上,要有强烈的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意识,要在认知的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学自主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体例)和任务(要求)做引导。

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恰当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以备合作研学之用),并适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出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之所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

3.合作研学学生首先要明确合作的问题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学;学习小组的分工要明确,要有“兵教兵”“兵强乓”的具体责任,尽可能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

教师要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并在小组中做简要评价。

同时还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并做个别辅导。

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4.展示赏学让每一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避免少数的好生重复表演。

要鼓励展示的学生面向全体同学大声地表述,同时允许同组的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欣赏,又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同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并及时地板书。

教师还要以精彩的串联与精准的引导展现教学智慧,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巧妙地将展示活动引向深入。

5.检测评学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测任务,此时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学困生身上。

对检测的结果要给予评价,检测题的设置可以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和作业题,亦可是教师自行创设的补充题。

但要紧扣学习目标,不要人为拔高难度,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

检测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堂补缺补漏,力求不留学债,在课堂中完成作业是最高境界。

6.反思促学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对“评价”进行再评价。

让学生做的、说的、写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学习方式是否掌握?今后应如何改进?学生反思记录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而幸福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等过程的反思。

寻找自己的不足,从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来反思自己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今后学习时应该如何学。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幸福高效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变课堂为自己的舞台。

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充满魅力和幸福感。

二、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动力

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

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

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制度。

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实到实处。

真正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

工作手册体现导师一年的工作方案、计划、小结,受导学生档案、综合素质,工作纪要,学生获奖记录,谈心记录,家长联系记录,学生的不良记录,学校对导师的考核量化等。

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课堂的生命动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模式+学生成长导师制”,三项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

不仅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有助于学生成长需要。

成为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推动力量,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乡村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六篇

一、MOOC对农村教育公平的影响

1.利用MOOC可以缩短农村和城市的师资差距以及教学差距

MOOC区别于以往在线学习的特点为“Massive”,即资源多、学者多、互动多。通过MOOC,农村教师可以快速地接触到优秀的课程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时了解到新兴的教学理念,从而改良自己的教学方式。MO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让农村教育因为地域原因而产生的教育的滞后性,缩短城乡师资和教学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2.利用MOOC可以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上的知识

MOOC的特点“Course”,即MOOC课程主要构成是课堂视频。农村学生可以通过MOOC自主选择国内外名师的课程讲解,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利用MOOC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丰富课外学习生活

MOOC的另一特点“Open”,即公开。MOOC免费向各地学生公开,农村学生可以在MOOC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可以学习到一些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通过MOOC平台可以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扩宽其视野,丰富其课外生活,让他们有一个可以自学成才的平台。

二、MOOC进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课程存在结构性缺失

进入农村面临语言难关

老年人是MOOC进农村的重要受众。然而很多农村老年人文化水较低,且不会说普通话,导致他们无法理解现有的MOOC课程。因而优秀的老年人课程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方言化。事实上,在国外优秀MOOC课程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一些“TED字幕组”、“配音组”等公益小组的出现以及字幕著作权公开化的实践,帮助许多课程顺利转化为中文课程。这样的经验同样适用于这些课程的方言化。

乡村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第七篇

一、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财政体制调整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投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财政体制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结构。截止20_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变化为51∶49,地方尤其是基层县乡的财政收入困难,与之相伴随的却是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单靠县乡财政许多地区已难负义务教育经费之重,有的贫困地区县乡全部财政收入还不足抵教师工资。[3]20_年农村义务教育收归入县管后,农村教师工资统一由地方财政发放,由于财政实力差异及相关政策存在漏洞,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财政收支方面互相推诿、责权不分,教师工资政策常常无法充分兑现[4]。另外,不管是地方自筹经费还是中央统一拨款,为顾及校际平衡在使用上类似撒胡椒面,从效果来看也是广种薄收、浪费资源。

(二)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抬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教育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面临着困境。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办学成本也水涨船高,许多农村学校将不断提高的办学成本转嫁给了农村家庭。在国家现行的招考制度下,农村学生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很难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大多数农村学生无法通过在农村学校的学习与城镇学生一较高低,其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比例较城镇学生低,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农村家庭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算起了让孩子上学的成本,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抬头。

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探索

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做了调研和论证,得出了大量成果,但是农村教育问题始终似顽疾困扰着教育政策层和教育学术界。笔者认为,以往对于农村教育的关注和问题解决思路过于僵化和单一,都是就农村谈教育而不是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合二为一,从教育总体入手解决作为局部的农村教育问题。这不仅定式化地将农村教育圈定在农村范围内,而且人为地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二元对立,不利于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的正确途径是城镇化,农村教育的未来不在农村,而在城镇。

(一)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趋势20_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先提出我国要走一条符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所谓城镇化就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镇要素的“量化”过程及城镇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作为城镇化的要素之一,教育在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使广大农村居民精神层面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当然也包括教育资源的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但是从现在所取得的成效来看,以往对农村教育的修修补补式扶持和支援,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全面发展收效甚微,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反思并对农村教育模式进行彻底的变革,使农村教育向城镇化迈进。城镇化是农村居民进城,农村教育城镇化也就是农村居民进城接受教育。伴随着城市的外扩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已经脱离了耕地而涌进城镇,实现了个人身份的城镇化,可见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离农”的过程,这种生活状态的“离农”可以被人所接受,为何教育的“离农”就被视为“雷区”?农村居民进城并不难,这在空间上进行位移就可以实现,而要使他们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并被城镇居民所接纳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其捷径就是教育。要真正使农村融入城镇、城镇接纳农村,就应该尽量拉近教育起跑时的距离、减少农村教育的负担,如相关政策设置和研究仍然就农村谈农村教育,农村与城市只能是渐行渐远,难以平衡发展。“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和农村教育政策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摆脱教育发展的思想桎梏,进行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应该成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摆脱农村教育困境的趋势。

(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动因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以较高速度推进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20_年,xxx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提高到,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优越条件和机遇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农村居民对于优质生活水平的渴望和对农村生活水平现状的不满之间的矛盾成为其迁移的源动力。农村学生向城镇流动也正是基于对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及对农村教育现状和前景的不满之间的结果。一方面,农村学生希望借助优质的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进入城镇就学才能在事实上拉近与城镇学生的差距,才能在一个相对一致的高度来跨过中考、高考这两道门槛,才可能实现命运轨迹的改变。据调查,30年来,进入大学深造的农村学生同比下降50%,且现在多就读于非重点的地方院校。基于这一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城乡教育的二元分化不仅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而且直接影响了教育的结果,城乡教育差距大,尤其是农村初中、高中教育落后导致农村学生在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路上越来越艰难,农村学生为上大学改变未来的人生轨迹来到城镇读书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农村家长来说,只要条件允许,宁可让孩子到城里的二、三流学校就读,也不愿在村里的学校就读。事实上,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一流学校不管是硬件还是师资都无法和城镇学校相提并论。离农进城、尽早让孩子分享到城镇教育资源是当今大多数农村家长的目标,而通过子女进城接受教育来改变“世世为农”的身份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尝试20_年,山东省平原县让全县农村初中学生全部进城读书,这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创举。平原县一步到位地实现农村教育的城镇化,主要考虑到从1999年到20_年,平原县乡镇中学教师外流人数高达123人。优秀教师外流导致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下滑,课程的多样性难以保障,接近一半学校无法开设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等课程。每年都有一两千初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离农入城读中学。部分地区向乡镇派遣支教教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通过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之得以改善,则无法一步到位,而且战线拉得过长。鉴于以上情况,平原县毅然采取“初中进城”的措施,扩大城区初中办学规模,在原有的三所初中基础上,又新建一所初中、扩建一所初中,以容纳全县全部转入城区就读的万名农村初中生,彻底实现了农村初中生“离农进城”。山东平原县在教育城镇化的探索上可谓是大胆创新,并被推广为“平原模式”。此外,关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探索在我国绝非仅此一例,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重庆的许多地方近年都已着手开始实验性的探索。

三、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

(一)打破政策壁垒《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一政策本意是保障每个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而许多地方主管部门却将其误读,把这一保障性政策理解为限制性政策,将关注点落在“就近”上,这就使农村学生在农村上学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进而被限定在农村接受教育,农村教育只能农村办,农村学生只能在农村就学,最后形成了“出身为农,世世为农”的农村教育思维定式。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步骤应该是“先变观念,再改思路”,而“变观念”的基础就是打破政策壁垒、拆除城乡分教的樊篱,不仅要完全跨过政策门槛,让农村学生进城读书,而且在有条件、有资源时可以鼓励借鉴“平原模式”推行农村教育城镇化。在政策层面上,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文件,政策先行,打破因户籍而造成的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限制,努力给农村学生创造进城读书条件,给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以正当的合法权益。进而转变观念,逐渐在社会中形成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天经地义、农村学生不仅拥有接受教育的权益而且有选择到哪里接受教育的权益,保障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和农村教育城镇化。

(二)改变教育投资结构近年来,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无根本改善,原因正在于教育投入的“平均主义”,四面开花,平均投放。由于村落分布的分散性特点,就农村谈农村教育始终逃不出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怪圈,吃力不讨好。细算下来,每年国家下拨和地方筹措的农村教育经费累加起来实然不少,与其把这笔钱分散到各个农村学校来修修补补,不如逐渐撤销农村学校,集中资金在县(区)、镇投资修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具有真正办学实力的教育园区,集中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每个农村学生都能享受到全县(区)的教育资源,同时使全县(区)的教育投入实现价值最大化。如,可效仿“平原模式”对农村学生变“堵”为“送”,对支教教师变“送”为“请”,对教育经费变“撒”为“聚”,一改以往低头向下的行为方式,把学校修在城镇,把学生送进城镇,把教师请到城镇,把钱花在城镇。做到农村学校购置不起的设备城镇购,农村学生享受不到的教学资源城镇供,农村教师被拖欠的工资城镇发,城镇要充分发挥聚合功能,集中资源办大事,使农村教育得以实现根本性的改善。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农村教育城镇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在城镇、县区集中办学以取代各个村办学校,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就学成本,需要政府适当分担来免除农村学生的后顾之忧。农村学生离乡进城就读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包括在城镇学校寄宿的生活费用,以及来往学校与家乡的交通费用。政府应制定与农村教育城镇化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为在城镇学校寄宿就读的农村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和生活费用减免的优惠政策;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关于农村教育的优惠和资助规定,无论农村教育在城或在乡均可享受到资助和补贴。从减免学费、杂费、书本费、文具费开始,逐渐减免食宿费、交通费。同时,坚决杜绝向符合入学资格的农村学生收取借读费、择校费等费用。对于接收农村学生的城镇学校,相关部门应按其接收人数给予一定政策性优惠,并将接收农村学生作为城镇学校一项评优和教学验收项目的重要指标,使城镇学校将农村教育视为己任,改变城乡二元教育观,一切从“大教育”的视角出发,平等对待城乡学生。唯如此,才能在教育上实现城乡“不分你我”,使农村学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城镇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